10月23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教育部专家组赵建新、陆松等一行6人对复旦大学2020年实验室安全工作开展了现场检查工作。
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和生态产品创新对于缓解环境和资源问题至关重要,消费者层面的意识和行为改变可以作为一种环境改善的选择,但更需要结合工业、商业和政府的具体举措、政策和法规,以消除结构、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障碍,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替代方案。9月8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Environmental-Social-Economic Footprints of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玉涛、荷兰特文特大学王冉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玉涛课题组博士生杨兰为第一作者,该文章合作者还包括来自中国、巴西、捷克、美国等相关学者。图1. 亚太国家/地区1995年和2015年人均自然资源、环境排放和社会经济足迹图2. 2015年亚太地区内部主要净贸易虚拟流图3. 全球出口中的自然资源、环境排放和社会经济足迹虚拟流研究指出,在国家层面,亚太经济体需要注重加强改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污染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优化生产地点位置的整体方案设计,以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环境排放。研究结果为亚太地区实现绿色转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进一步揭示,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在全球的蓝水、能源、温室气体、PM2.5、劳动力和贸易增加值等虚拟流中占比超过50%。研究首先展示了亚太经济体的多足迹异质性及其与收入的关联性强弱。
研究显示,与满足人均最终需求相关的六种足迹指标差别很大,富裕程度影响亚太足迹指标的地理组成,亚太国家在水、能源消耗、温室气体和PM2.5排放、劳动力和经济增加值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玉涛课题组与荷兰特文特大学王冉冉课题组合作开展,创新性地从自然资源、本地和全球环境挑战、社会经济影响三个维度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足迹指标体系,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期间(1995-2015)亚太区域内部贸易使经济体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趋势,全球化进程中亚太内部及其与外部的关联变化,并从足迹-贸易强度两方面对比亚太与全球差异。全新体验 互动升级本次活动全程在线上完成,营员遍布祖国各地,相隔千里。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是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办,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科研资源,面向以高中生为主的,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科技教育营地活动。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的营员罗宇轩在心得感悟栏目中留言,高中阶段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所学化为民族复兴的动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在兼容并包、追求卓越的复旦学术氛围里,心有学术、努力进取,也是这一代人应有的青春底色。特殊时期里,变的是活动开展形式,不变的是这群青少年对科学梦的探索精神。
在为期5天的科学营活动中,营员们与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互交朋友、共同学习,聆听专家教授讲座,与复旦的在读学长学姐们进行深入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知识竞赛,投稿奇思妙想,一起感受科学魅力、领悟科学精神。受疫情影响,连续开展了9年的科学营活动首次搬至线上,采用云上高校科学营的方式进行。

哺乳展示馆东,鸟类正郭柜笼。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疫情期间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复旦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领袖人才和各行各业栋梁,始终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云游复旦大学校史馆云游医科馆,聆听复旦人的抗疫故事通过这一环节,营员们领略了复旦百余年来的沧桑历史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历程,也从中体会到一代代复旦人坚守着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与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营员们的积极互动这次的科学营活动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了解到了我们国家的一些前沿科技。新闻学院的本科生温瑞琪与团队利用数据编码解读谣言。在线上祖嘉生物博物馆VR参观课程中,营员们云参观了复旦祖嘉生物博物馆,通过标本展览,学习了各物种的生物特性以及标本制作的相关科学知识。中学生科研报告写作教学专题课程此外,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还和营员们探讨了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关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数学发展中的趣事等话题,与营员们进行了热情的互动,也引发了营员们的思考。
不少营员表示,希望未来也能够成为复旦的一员,在日月光华中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科技梦,青春梦,铸就中国梦。

交流互动环节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的营员瞿家瑞在回忆优秀朋辈互动交流活动时提到,学长学姐的分享使他对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有了一些理解,自己也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践行、努力前进。课程内容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旨在引导营员们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讲座线上祖嘉生物博物馆VR参观课程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的营员吕秋实有感而发,为祖嘉生物博物馆参观活动写了一首词《清平乐·云游祖嘉》:云端虚渺,幕前茫茫飘。2020年复旦分营活动圆满成功,五天的科学之旅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同学们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定会继续追求科学的理想,不忘初心、不负韶华。遨游复旦 筑梦云端在云游大学校园栏目中,营员们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介绍,打卡了复旦大学的老校门、校史馆、相辉堂、光华楼、正大体育馆、图书馆(医科馆)等地点,被百年复旦的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深深震撼。航空航天系费成巍老师的浅谈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与现状讲座化繁为简,用直观的方式讲述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分类、设计原理等内容。公共卫生系列报告由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杨洁萌老师带来的中学生科研报告写作教学专题课程,面向中学生群体,介绍了科研的步骤,引导营员们体会选题研究、问卷设计与报告撰写的技巧。疫情期间,法学院的本科生郭天成深入抗疫一线,到社区和街道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贵州省息烽县第一中学的营员龚诚挚在回忆科学营活动时谈到,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通过这次科学营活动,我们更加富有信心和力量,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天津市南开中学的营员丁兰若每天除了完成复旦分营的课程内容外,也会通过科学营平台的虚拟大学城参加其他分营的精彩活动,并撰写主题讲座观后感,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通过网络,来自海峡两岸和澳门地区的三百余名师生共聚云端,共享科学之美。几天来,营员们在云课堂中饱览科学的魅力,在纸页上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学,也在交流中展现了属于这一代人的多彩创造力。
今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来到科学营,与营员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5天,将这份科学梦想继续传递和延续下去。朋辈互动交流分享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本科生朱思窈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本科生张曦予勉励营员们定义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并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营员们在分享会中聆听了学长学姐们的抗疫服务经历和学术故事,从复旦青年担当和学术创造视野两个维度了解了大学生活。复旦之师助力导,云游祖嘉览馆。除了这些前沿性科技领域的介绍,本次分营课程也有许多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科普性课程。最喜洋中海豚,游罢尽显灵通。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带来的课程朋辈引领 助力成长复旦分营的最后一项活动,是由复旦大学的本科生郭天成、温瑞琪、朱思窈、张曦予为营员们带来的朋辈互动交流。2020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复旦分营活动刚刚结束了一场云端筑梦之旅。
科学为桨 扬帆起航名家大师面对面参观重点实验室线上科研实践朋辈互动交流……在丰富多彩的线上课程中,营员们通过云端方式参加到各学科的科学探究中来,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公共卫生、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国际政治、生态环境、数学科学等领域8月20日上午,我校大后勤工作联席会议在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举行,副校长张志勇主持会议。
制图:实习编辑:朱胜雪责任编辑:黄文发。大后勤各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总务处、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信息化办公室等各部门负责同志汇报了开学工作准备情况。会议专题研究落实2020年秋季学期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后勤保障工作。与会人员就各项工作的细化和落实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要利用开学新生报到的机会加强学生宿舍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要在开学前组织安全生产及防疫措施联合大检查,围绕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室安全、出租出借场地、食堂、公共会场及体育场馆、校车运行、水电气线路、变电站、消防设备、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各个安全重点领域,仔细查找安全隐患和安全工作薄弱环节,对各类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和维护,明确整改计划、具体负责人和安全防护措施。张志勇要求大后勤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开学工作的要求,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结合学校开学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后勤保障工作方案,为有序推进秋季学期复学复课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要继续加强大后勤人员管理,充分掌握所有人员每日动态信息,做好全口径人员管理信息上报和统计汇总工作。大家一致表示,大后勤各部门将继续坚持一盘棋思想,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作,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开学后勤保障相关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
张志勇指出,为迎接学校开学和学生返校,大后勤各部门要坚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同检查同落实。要继续加强对员工的健康卫生知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培训,做到不串岗不聚集不扎堆,在岗位上必须佩戴口罩,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